「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 是來自馬來西亞沙巴、國際上享負盛名的藝術家于一蘭在香港的首個個人展覽。
于一蘭的藝術實踐以數碼修飾現成影像及歷史檔案展開,透過作品回應馬來群島的現代歷史、其昔日殖民背景與現今後殖民時代。于一蘭質問攝影影像的本質經常隱藏權力結構的意味,例如社會中根深柢固的霸權、等級制度、性別不平等,同時又將它們猶如記憶及紀錄般保存。于一蘭一直從多角度出發解構歷史敘事,展現在整個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歷史中因多種族而形成錯綜複雜的文化身份。
于一蘭嚴謹審視影像生成及物料性質,精心挑選作品的物料及技術。這次CHAT六廠的展覽涵蓋以紡織為焦點的新舊作品,透過紡織不僅突顯向來被忽視的馬來群島殖民史中的女性,也作為表達該地區多元種族的複雜文化身份認同及傳統的方法。
在這次展覽中,于一蘭的作品呈現了她與沙巴社區重新建立聯繫的個人歷程及合作團體各式各樣的抗逆能力,克服現代化及當前新冠疫情下許多艱鉅的挑戰。 展覽中的作品除了代表後殖民的沙巴外,還關乎團結精神、憐憫及幽默等概念,這些元素都一直存在於她的藝術實踐中。
*于一蘭與編織夥伴Roziah、Sanah、Kinnuhong、Koddil,《織墊帶》,2021(錄像截圖)
關於藝術家
于一蘭
于一蘭生於馬來西亞婆羅洲沙巴州亞庇,並在該地居住及工作。她在澳洲阿德萊德完成視覺藝術課程後,從事吉隆坡眾多的文化產業,包括電影工業、藝術學院及音樂領域。自2017年,于一蘭於家鄉亞庇生活和工作,並開始與海島和山區社群合作,以當地物料和技術來創作;她同時擔任永久沙巴(Forever Sabah)及擔波羅利生活藝術中心(Tamparuli Living Arts Center (TaLAC))的董事成員,這兩個非牟利組織的宗旨為推動沙巴的自然保育和可持續發展,以及保存與促進文化活動。
于一蘭的照片影像實踐為人熟悉,她一直致力述說馬來群島的現代歷史及其殖民的過去和現今後殖民時代。她質問攝影影像的本質經常隱藏權力結構的意味,例如社會中根深柢固的霸權、等級制度、性別不平等,同時又將它們猶如記憶及紀錄般保存。于一蘭一直從多角度解構歷史敘事,展現在整個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歷史中因多種族而形成錯綜複雜的文化身份及社會政治議題。
她的作品收藏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日本東京森美術館、澳洲坎培拉國立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家美術館、英國倫敦瑞銀藝術藏品及法國巴黎的卡迪斯基金會。